在拿到耳机用了一周后,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:我拥有多少耳机?我需要多少耳机?且不罗列具体的型号,按类别来说,有线耳机有头戴式的、入耳式的、半入耳的平头塞,蓝牙耳机有颈挂式的、半入耳的TWS,这次又增加了一个TWS形式的无线降噪耳机。
耳机的确不少,有的也在抽屉里尘封已久。但如果让我选择舍弃掉哪一个,或许我会陷入选择困难的纠结,有时候“我全都要”不止是一句戏谑,而是各个耳机有其最适合的使用场景,换言之,每个场景都有最好用的耳机形式。
和很多年前相比,现在的数字生活中,“痛点”越来越少,而“痒点”在影响着最直接的数字生活体验,同一类别的不同产品,或许,意义就在于填上特定场景的痒点。贝壳王子默plus就是这样填补痒点的。
我是很多年的米粉,习惯了小巧简约的包装。拿到拆开快递拆开外包装的时候着实有点意外,盒子大概与我14寸的笔记本等宽,除了耳机说明书和数据线,我很喜欢赠送的两个风格的耳塞,硅胶塞和慢回弹海绵塞各三对,前者清爽,后者更贴合耳道,间或换着用用,各合心意。厂商也很用心,放置了几张卡片,方便将盒子改成九宫格的收纳盒,也算是用心设计的物尽其用。
连接上作为安卓iOS和Windows三修的用户一开始还是有些担忧的,因为之前的有线耳机虽然都能使用,但仅在安卓和iOS其一上可以完整使用线控功能,另一系统只能暂停/播放。默Plus这方面表现比较优秀,包括音量调整、切歌、降噪开关在内的各项功能均在三个系统上能完整使用,值得肯定。
无线耳机的自由体现在少去了线材的束缚,将人与设备的活动距离由耳机线的长度,扩大到了蓝牙信号的适配距离。我觉得从实际使用场景而言,厂商们宣传的10m、15m的连接距离其实意义有限,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多是有围墙、有其他设备共处的。一周使用下来,在三室一厅的家中,基本起来倒个水、走动走动,没有出现短连或卡顿的状况。
开启降噪在公交车上是属于感知很强的范畴,主要是空调的风声和车辆的噪音,也就是对中低频的噪音消除较好;报站声、周围人外放抖音等声音有所下降,但仍能听到,整个感觉还是比较舒适的。三次触摸左耳,语音提示“降噪模式”后一秒左右即启用,重复操作后即播报“通透模式”,降噪关闭,环境音复现。需要注意的是,此处的“通透模式”和airpods pro上的增强环境音的通透模式有所区别,个人感觉更像是降噪关的意思,即关闭了ANC但仍有耳塞的被动降噪作用存在,交谈或在路上的时候还是建议摘下耳机。
不得不说下它的充电。之前常常忘了给蓝牙耳机充电,为了避免突然没电无耳机可用的尴尬一直备着一条有线耳机在身边,而忘了给蓝牙耳机充电的原因有二,一是古旧的microusb接口忘记带线,二是更不奢望的无线充电。不过最近渐渐没有了这份忧虑,不仅是type-c接口,而是无线充电让我养成了新的使用习惯:用的时候戴上耳机后顺手盒子放到无线充电器上,等耳机放回盒子的时候,已经充满电的盒子又开始为耳机充电。作为主力用默plus的一周,一般以半天为单位连续使用耳机,我甚至没见到盒子的电量掉到两格以下。官网标称的单次5小时,累计25小时的总使用时长可以说没有电量焦虑了。
"若批评无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。”用了一周下来,对于下一代产品的改进,或者可能的本代产品的固件升级,我觉得有两点需要覆盖在内:一是支持多设备同时连接:现在的默plus只能连接一个设备(上次连接的设备),例如手机和电脑都打开蓝牙时会自动连接上手机的蓝牙,想用电脑时需要先在手机上断开连接,再在Windows中选择连接,虽然不需要配对,还是较为繁琐。而我的另外两个品牌的蓝牙耳机,小米和漫步者,采用的策略是同时连接两个设备,均可发声(非同时),无需手动切换蓝牙连接,体验上会好一些。
当然,支持三设备就更好了(但我用的耳机最多就是两个设备了)。
另外一点是不同设备的音量适配有所不同,在安卓(MIUI11.0.8)的时候,默Plus的音量设定和使用有线耳机无异;但在iPad(iOS 12.4)和Windows(Win10 2004版本)上使用时,都出现了音量过大的现象,从有线耳机切换过来需手动调小音量。尤其是在iPad上睡前使用网易云音乐听歌时,音量键调节的最低一档音量还是略大。不过这两点,大抵无伤大雅,瑕不掩瑜。
综上,回答开头的问题,默Plus并未替换掉原先的某个耳机,而是在空位上作了填补:一个TWS形态的音质还不错的可以主动降噪的无线耳机,我会把它主要作为通勤时使用的耳机,在其他一些需要降噪的环境时也会使用。
在收到耳机的时候,它是同价位(499,折后399)为数不多的同时支持主动降噪和无线充电的蓝牙耳机;
期待更多平价音频产品丰富你我的数字生活,也期待默Plus的下代产品。以及,再次谢谢尾巴,给我这次体验的机会。
上一篇:没有了....